论语十则之由诲女知之乎

摘要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的“由”是指孔子的学生子路。他小孔子九岁,在孔门十哲中属政事科,同时他也是在论语中被孔子批评最多的弟子,但这却并不代表子路是一个“差生“。比如季康子曾问孔子子路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里的“由”是指孔子的学生子路。他小孔子九岁,在孔门十哲中属政事科,同时他也是在论语中被孔子批评最多的弟子,但这却并不代表子路是一个“差生“。比如季康子曾问孔子子路的从政能力,孔子回答: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子路做事果断,管理国家政事又有什么困难呢?“子路曾两度为官,一次是给季孙式做家臣一次是在卫国做蒲大夫。卫国内乱时子路本不在城内,但听到内乱的消息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城最终被害。

  

  

  不知为不知

  这篇孔子对子路的教育依旧是在《为政》篇,这里孔子在询问子路,他的教育子路是否知道,并且告诫他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相同的事,一些不是很懂的问题也不好意思去问,然后也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就过去了,有时候明知自己不懂也不愿意承认反而不懂装懂最终反而承受损失或嘲笑。每个人因为生活阅历与学识的不同,有不知道的事情并不丢人,能承认自己不懂才是最高的智慧,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正是因为他和当时雅典盛行的诡辩家不同的原因,正因为他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知道的十分有限,所以他才能不断的去追求真知灼见。

  

  但是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却难以承认自己的无知,曾国藩说“古今庸人皆一惰字至败,古今才人皆一傲字至败”,但并不是只有才的人才会“傲”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傲”的影响,我们常人的“傲”就是“自以为知”的态度。因此我们总习惯认为某个事理自己是”知道的“然后在这种想当然的态度下阻碍我们的认知。因此,“我觉得我是爱他的”反而却并不能付之于爱,“我觉得我做到了”最终却并没有做到,这种“自以为知”的态度对我们常人尚且危害极大,更何况于一个企业的领导与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呢?因此孔子告诫子路“不知为不知”才是真的智慧。

  

  知之为知之

  但有时我们也会遇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在一些时候我们的一些观点虽然是正确的,却与旁人并不相同,最终我们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观点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这会显得与他人格格不入,但好在真理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实践并不一定会成功,但在实践的基础上所总结的经验将给予我们新的观点。这种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的观点促使我们成长,也使我们的行为对我们自身产生价值意义。

  

  因此,孔子又告诫子路要用行动去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止一次的遭遇过违背自己的理性所带来的痛苦,这种痛苦在一次次的后悔中酝酿有时堪比肉刑。所以如果我们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理性,真正的做到“知之为知之”不正是一件快乐的事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