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于哪里(中国佛教简史,以及一些佛教小知识)

  神秀与惠能的故事我们就讲到这,本系列到此也就结束了,之所以不再往下写,并不是佛教到此结束,而是因为佛教自惠能以后,没有再出现革命性的思想和人物,慧能就像王阳明一样,成为各自领域中的最后一位大宗师。

  惠能以后,新派禅宗躲过了两次灭佛浩劫,在两宋期间大放异彩,可是元明清时期却归于平庸,变成了统治者维系边疆和奴化民众的精神力量,没有人再去钻研佛理,最后影响力最大的禅宗和净土宗互相融合,称为“禅净合一”,宗派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同时也在和儒、道以及世俗不断地交融,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佛教的模样。

  对于今天佛教面貌的形成过程,我现在已经帮大家梳理出了大致的脉络,总结一下:

  1、佛教起源于印度,诞生于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中。

  2、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出“缘起性空”的真谛,进而从反对婆罗门教的教义中提炼出了“三法印”作为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志。

  3、佛陀圆寂后,佛教内部大分裂,对旧的思想进行了许多修补,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

  4、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地世俗化。

  5、净土宗的始祖慧远大师为我们确立了“三世报应”“灵魂转世”“西天净土”等世俗化的基本佛教概念,唐朝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为我们确立了烧香拜佛、布施功德、超度亡灵等世俗化的基本佛教行为。

  6、竺道生从《大般涅槃经》中提炼出了“佛性”“顿悟”等概念,慧能在此基础上又糅合了《金刚经》的“无相”,开创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新派禅宗,《六祖坛经》也因此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一部经典。

  7、宋朝以后,佛教逐渐从宗派分裂走向了宗派融合,其中净土宗和禅宗逐渐成为两个最大的宗派,最后这两派也互相融合,再加上儒家和道家还有世俗的影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佛教面貌。

  最后用一则小故事来收尾吧,佛经之中有一部叫《杂阿含经》的经书,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却是认识佛教的一部必读经典,它是最早结集的佛教经典之一,“阿含”是梵文的音译,意译过来就是“历代师徒相传的教义”。这部书里有个“阿能诃鼓”的故事,大意是说从前有一只战鼓,名叫阿能诃鼓,声音非常响亮,可是天长日久,战鼓不断地被毁坏重修,声音虽然依旧响亮,但已经不是当年的声音了,佛陀这时候问众弟子:现在的阿能诃鼓还是阿能诃鼓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哲学问题,古希腊也有同样的故事,说的是“忒修斯之船”,和“阿能诃鼓”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佛陀这是在拿阿能诃鼓比喻佛法,表示佛法在世间传播也像阿能诃鼓一样经历成、住、坏、灭的过程,各种修补虽然会让佛法看上去依然光辉灿烂,但暗中却损毁着佛法的本质,换句话说,佛陀讲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永恒,连佛法也一样,事实证明佛陀的话是对的,佛法历经2500年,就像那只阿能诃鼓一样,从摩诃迦叶与阿难等“十弟子”开始,到龙树与世亲等“六庄严”,再到法显与鸠摩罗什、慧远与竺道生、达摩与玄奘,最后是神秀与惠能,以及无数位佛学大师们的修补,这只战鼓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了!

  不由得佩服佛陀的远见,如果佛陀还活着,看到如今佛法的模样,不知会做何感想呢?也许会是拈花微笑吧。

  在本系列的最后,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和佛教有关的小知识,算是一些小彩蛋吧:

  1、佛教与儒家的瓜葛:公元819年,唐宪宗李纯从法门寺恭迎佛骨,正文里提到过,这是世界上仅有一枚的佛指骨舍利,李纯的这个举动把唐朝人的崇佛热情推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却看不惯这个举国疯狂的场面,提笔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结果触怒了唐宪宗,被贬潮州,在经过蓝关时写下了千古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送韩愈到蓝关的是他的侄孙,名叫韩湘,即“八仙”之一韩湘子的原型),为了对抗日益式微的局势,儒家阵营借用佛教的“法统”概念,为自己编织出了儒家的“道统”谱系,开先河的便是韩愈,接过大旗的是北宋的“四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后来直到南宋朱熹手中,终于完成了整个理论学说,这就是“理学”,朱熹也由于对儒家做出了兴灭继绝的突出贡献,而被后世奉为圣人。

  2、关于佛像:我们看佛教寺庙的佛像好像都长得差不多,这是因为佛像是有确定标准的,所谓“三十二大相”和“八十小相”,佛教徒希望通过形象的佛像来感化世人,可是《金刚经》却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于明确告诉你拜佛像没有任何用处,见不到如来,那么你还要不要去拜佛像呢?

  3、地狱的位置:根据《长阿含经》记载,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围绕着须弥山的外海有四个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就是在东胜神洲,而印度就是南赡部洲的中心,所以古印度人也把自己叫“中国”,至于我们的中国,坐落在南赡部洲的边缘,叫“支那”,后来欧洲人把位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中南半岛叫做“印度支那”就是从这来的,而地狱就位于南赡部洲之下,一共有八层,佛教传入中国后改成了十八层,最下面的一层叫阿鼻地狱,也叫无间地狱,电影《无间道》的名字就来自无间地狱,意思是通往无间地狱的道路。

  4、礼佛的最高规格:提到烧香拜佛,大家是不是觉得烧三炷香然后三跪九叩就是礼佛的最高规格呢?其实不是,《法华经》,全名叫《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宗的重要经典,在这部书中有记载,药王菩萨的礼佛规格才是最高的,叫“焚顶烧指”,就是把头皮和手指头点燃,是不是听起来毛骨悚然!

  5、弥勒佛:我们现在看到的弥勒佛的形象并不是他最原始的形象,而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契此和尚,也叫布袋和尚,在此之前的弥勒佛形像是威严肃穆的,可参看唐朝时期修建的乐山大佛形象。

  6、韦驮杵:大家如果去较大的佛教寺庙,进入山门后,第一座宝殿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着6位神祇,正对着大门口的是弥勒佛,背后是韦驮护法,两边靠着墙分列着四大天王,其中韦驮手中降魔杵的位置暗示着这座寺院的大小:

  (1)降魔杵靠在韦驮肩上的,代表这座寺院是个大寺。

  (2)降魔杵横托在韦驮手中的,代表这座寺院是个中寺。

  (3)降魔杵杵在地上的,代表这座寺院是个小寺。

  图:横托在韦陀手中的降魔杵

  7、七殿伽蓝:正文里提到了一点,没有展开,现在我展开说一下:

  (1)山门:也叫三门殿,即踏入佛寺的第一道槛,总共并排三道门,两边的叫无相门和无作门,中间的叫空门,所以管出家叫“遁入空门”,这三道门合称“三解脱门”。

  (2)天王殿:布局和韦驮杵已经讲过了,再说一个关于多闻天王的事,我们现在看到的多闻天王的形像是手持一把宝伞,但其实他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并不是这个形象,而是手持一座宝塔,他有三个儿子,其中第三子名叫那咤,此子极为叛逆,最后削骨还父,削肉还母,是不是很熟悉?正文里我提到过,多闻天王在婆罗门教那叫毘沙门天,他传入中国后最开始的名字叫托塔天王,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持宝伞的多闻天王,而那咤也逐渐演变成了哪吒,至于托塔天王这个称号,我们知道,被套在李靖的头上了。

  (3)大雄宝殿:天王殿之后,就是大雄宝殿,所谓“大雄”是佛陀的尊号之一,进门后正大厅供奉着三尊佛像,按时间、方位、空间等等会有不同的名字,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大厅四周供奉的是十八罗汉,或者是二十四诸天,在佛像的背后一般还会供奉四大菩萨之一,比较常见的是观音。

  (4)法堂:在大雄宝殿之后,是僧人演说佛法的地方,法堂内一般不供奉佛和菩萨,中央设法台,台上设法座,供法师说法,台下是听法席,法座背后的墙上一般会挂一副狮吼图,因为佛经中常以狮子吼比喻佛陀说法,当然,有些小的寺庙不设法堂,而是直接在大雄宝殿诵经。

  (5)藏经楼:在法堂之后,相当于寺庙的图书馆,那个“藏”字正确的读音是第四声zang。

  (6)祖师殿:位于大雄宝殿西侧,属于配殿之一,供奉这个寺庙宗派的祖师爷,比如如果是唯识宗的,那么就供奉玄奘和窥基,如果是禅宗的,那么就供奉达摩,少林寺属于禅宗,并且还是发源地,所以他们为此增做了一个六祖堂,供奉禅宗六祖,而把专门供奉达摩的殿宇叫达摩亭,也叫立雪亭,名字取自二祖慧可立于雪地中,自断左臂向达摩求法的典故。

  (7)罗汉堂:位于大雄宝殿东侧,属于配殿之一,供奉五百罗汉,俗称千佛殿,但是也有寺庙不设罗汉堂,而是设置伽蓝殿,里面供奉关公,这一般是天台宗的做法,在江南比较常见。

  (8)以上就是七个主要的殿宇,其他还有一些小的建筑,比如僧人打坐的禅房,吃饭的斋堂,山门两边的钟鼓楼,律宗还会专门有戒坛,有些还会专门设观音殿、药师殿,寺庙的最北边一般还会修一座佛塔等等。

  8、开光与加持:朋友们经常会在寺庙里见到一些佛珠,宣称是某某大师开过光的,如果以后还有人向大家倒卖这类“开光”佛器,建议拒绝,因为那个人不懂什么叫开光。所谓“开光”,全名叫“开光点眼”,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仪式,给佛像赋予神圣性,之后这尊佛像才可以摆入殿宇接受朝拜和香火,说白了,就是新佛像的启用典礼,由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来主持(一般都是寺院的方丈),参加开光仪式的僧人必须是受过具足戒的正式僧人,然后大家一起念诵一部完整的佛经来为佛像开光,所以说,如此庄严肃穆的仪式,不可能用在佛珠这种小物件上,只能用于佛像,并且还是大殿佛像,不是我们日常供在家里的小佛像。大家现在所认为的开光,其实是“加持”,法师针对除了佛像以外的任何物品给出特定的咒语或祝福的话,使得这件物品有了不一样的能量,这就是加持,玩过魔兽世界或王者荣耀这类网游对战的朋友一定立马就懂了。当然,也有人会反驳说,我的佛珠是参加过法师开光典礼的,法师在为佛像开光的同时,边上放着我的佛珠,所以我的佛珠也沾了光。这个嘛,见仁见智吧。

  图:开光仪式

  9、戒疤:也叫香疤,用香在头顶烧出的疤痕,是汉传佛教独有的一种受戒仪式,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不可考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从宋朝开始的,1983年被中国佛教协会废止,现在出家的僧人都不需要烧戒疤了。戒疤的个数对应着这位僧人所受戒律的等级,受沙弥戒的烧3个戒疤,受优婆塞戒(也叫居士戒)的烧6个戒疤,受比丘戒(也就是具足戒)的烧9个戒疤,受菩萨戒的烧12个戒疤,菩萨戒是佛教戒律中最高级别的戒律。

  本文地址: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